大豆黄卷,又名黄豆卷、黄卷、大豆卷、卷蘖、豆蘖。
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经发芽干燥而得。
通常在10月间种子成熟后采收。选择肥壮饱满的种子,于冷水中泡涨后,用湿布盖好,或放入麻袋、蒲包中,置于温暖处,经常翻动和洒少量的水,促其发芽。待芽长约1厘米时,用清水洗净晒干。
相当于日常所食新鲜豆芽的缩小干燥版。
性味甘平,活跃于脾、胃、肺经。
外可透发表邪,内可化除水湿并解热。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凉解表药。
可用于湿温、暑湿初起,发热、恶寒、身重、胸闷、苔腻等。
又可用于湿热内蕴、发热烦燥、胸闷不舒、骨节疼痛,肢体酸重,水肿胀满等。
选方:
1、治头风,湿痹,筋挛膝痛,胃中积热,大便结涩:
大豆黄卷(炒)一升,酥15克。为末,食前温水服一匙,日二服。(《普济方》黄卷散)
酥为牛乳或羊乳经提炼而成的酥油。补五脏,益气血,止渴,润燥。这么好的补益功效,难怪是藏族人民离不了的食品。
2、治周痹注,五脏留滞,胃中结聚,益气出毒,润皮毛,补肾气:
大豆黄卷一斤,炒香熟,制作为细末,每次服1.5g,温酒调下,空腹服加至3g,一日三次服。(《宣明论方》)
周痹,是麻木疼痛之证患及周身。起因为风寒湿邪乘虚侵入血脉、肌肉所致。大豆黄卷透邪解表,利湿解热。正适于此症。
3、治水病,通身肿满,喘急,大小便涩:
大豆黄卷(醋拌炒干)、大黄(微煨去皮)各30克。捣细为散。每次服6克,临卧时,煎葱、橘皮汤调下,大便畅通就算好。(《圣济总录》大豆散)
大黄性味苦寒。活跃于脾胃、大肠、肝、心包经。
在很多人的印象中,大黄是通便的,但它还下瘀血,血闭,寒热,破积块积聚,留饮宿食,荡涤肠胃,通利水谷,调中化食,安和五脏。
故以大黄和大豆黄卷共用,治水病,通身胀满等。
4、治老人痰火,咳嗽频发,胸胁满闷,百节攻痛,形赢气弱,饮食少进:
大豆黄卷1斤,晒干炒燥,为细末。每晚服3克,黑枣泡汤调下。(《方脉正宗》)
黑枣,为柿科植物君迁子的果实。止渴,除痰,去烦热,令人润泽。
以上就是大豆黄卷药用选方。早在汉代,大医张仲景所创名方薯蓣丸已有大豆黄卷的身影,该方补气养血,疏风散邪。治虚劳气血俱虚,阴阳失调,外兼风邪,头晕目花,消瘦乏力,心悸气短,不思饮食,骨节酸痛,微有寒热。
大豆黄卷在其中起到利水泻湿健脾之用。
提醒提醒: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,文章所提供的方子,宜根据情况加减,建议找专业医生指导哦。(图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扫一扫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://www.dadouhuangjuana.com/ddhjgx/563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