仲景经方第期
大黄是常用药,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、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(南大黄)的根茎,是多年生高大的草本。
大黄的异名有黄良、火参、肤如、将军、绵纹、川军等。药有生用或炮制用,炮制后称制大黄或熟大黄,亦有炒炭应用的。
大黄性寒味苦,《神农本草经》下品,其功效为:攻积导滞、泻火凉血、行瘀通经。大黄的有效成分为蒽醌衍生物(包括大黄酚、芦荟大黄素、大黄酸、大黄素、大黄素甲醚),此外还含有鞣质(主要为葡萄糖没食子鞣质、游离没食子酸)。药理实验谓大黄:①有泻下作用,其有效成分为蒽醌甙;②抗菌作用;③抗肿瘤作用;④其他作用。
大黄在中医临床应用方面的记载,既多又广。就《伤寒论》而言,各法中用大黄者共16方,列说如下:①用于荡涤实热,常配芒硝,或配枳实、厚朴,如大承气汤、小承气汤、调胃承气汤、大柴胡汤、麻子仁丸、桂枝加大黄汤、柴胡龙牡汤、枳实栀子豉汤加减等方。这些方用治阳明腑实,短气腹满而喘,潮热,手足濈然汗出,大便硬,腹满,谵语,或大便乍难乍易,喘冒不能卧,日晡潮热,不恶寒,烦,独语如见鬼状,昏不识人,循衣摸床,惕而不安,微喘直视、不言。大黄用于荡涤实邪之各方中用量在2两至4两。②用于泻热逐饮,常配甘遂、芒硝。如大陷胸汤、丸,治实热结胸,颈强,如柔痉状,膈内痛,胃中空虚,短气烦躁,心中懊恼,心下痛按之石硬,日晡小有潮热,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。大黄用于泻热逐饮之陷胸汤用6两。③用于泻热消痞,配黄连,如大黄黄连泻心汤、附子泻心汤。治热痞,心下痞,按之濡,其脉关上浮。大黄于此类病用2两。④用于破血逐瘀,配合桃仁、水蛭、虻虫,如桃仁承气汤,抵挡汤、丸。治太阳蓄血、其人如狂,发狂,少腹急结、硬满,小便自利。大黄用于破血逐瘀方中用量在3、4两。⑤用于清热利湿退黄,大黄配茵陈等如茵陈蒿汤,用治阳明瘀热发黄,小便不利,渴,身黄。茵陈蒿汤中大黄用2两。
历来医家名著,对大黄之应用多有叙述,尤推崇张仲景《伤寒论》之用大黄。因为它将大黄的各方面功能都用得比较全面。就当时来说,确实没有人能做到这样。《本草思辨录》说:“大黄之为物有定,而用大黄之法无定。不得仲圣之法,则大黄不得尽其才而负大黄实多。……”这说法代表了很多医家的看法。
我数十年临床中,所用大黄真是不少,虽无深刻见解,但有一些浅识:
1、对张仲景用大黄之看法
综观张仲景用大黄各法,其用大黄总在于攻坚、利下、清热毒积。他除了重视大黄的用量变化外,还对大黄与他药的配伍苦心探究,如大黄配合厚朴、枳实治胸腹满;大黄配黄连治心下痞;合甘遂、阿胶则治水证与血证;合水蛭、虻虫、桃仁治瘀血;配黄柏、栀子、茵陈治发黄;配甘草治迫急之症;配芒硝治实结之证等等,除《伤寒论》用大黄外,仲景在《金匮要略》中亦有精深之方法,如用大黄甘草汤治便闭呕吐;用大黄甘遂汤治水与血结;用大黄牡丹皮汤治肠痈;用大黄硝石汤治里实、腹满黄疸;用下瘀血汤治干血症瘕;用大黄蛰虫丸治虚劳干血等等。未见有单独用大黄的。现单味大黄用治重症肝炎,急性胆囊炎,肾功衰,急性胰腺炎,急性脑血管病,门脉高压大出血,消化道出血等等,效果显然。由此而得到仲景用大黄,除用量和配合他药之外,还悟出一层意思,即大黄作为荡涤蕴热、推陈致新来说是主药,也可以从方的汤名上感觉到。但是,对陷胸涤热的大陷胸汤来说,大黄用量为6两,但未必作为主药。这如何理解呢?成无己说:“陷胸汤,甘遂味苦寒,苦性泻。寒胜热,虽曰泻热,而甘遂又若夫间之遂直达之气,陷胸破结,非直达者不能透,是以甘遂为(君);芒硝味咸寒……是以芒硝为(臣);大黄……荡涤邪寇,除去不平,将军之功也。陷胸涤热,是以大黄为(使)。”本方黄、硝二味煎汤,加入1钱匕的甘遂末进服。仿大陷胸汤方义我曾治一单纯性肠梗阻的患者用甘遂1.5g研末,用大黄泡水送服,效果快捷。此说明大陷胸汤中为主的是甘遂,从而说明仲景制方之奇。
2、大黄入血分、气分之论
李时珍说:“大黄乃足太阳、手足阳明、手足厥阴五经血分之药,而病在五经血分者宜之。若在气分用之,是谓诛伐无过矣。”张璐说:“大黄气味俱沉降,纯阴,乃脾、胃、大肠、肝与三焦血分之药。”医家多此种看法,独张锡纯氏说:“大黄味苦气香,性凉,能入血分,破一切瘀血。为其气香,故兼入气分,少用之亦能调气,治气郁作痛。”张氏之说,较为实际。按气血者,实是有形、无形之分。如热在气分,无形之邪;热在血分,有形之邪。有形之邪当用大黄荡涤,如大陷胸丸以泻胸胃血分之邪,用大黄。而结胸在气分,则用小陷胸汤;痞满在气分,则用半夏泻心汤,俱不用大黄。故有形、无形是辨证关键。若单从气分、血分而言,则易舛误。如温热症化热阶段,以发热不恶寒、苔黄;伏热内发之气分证以中焦阳明为主,既有肺经证象,亦有口渴、便秘或下利等;或中焦湿困苔腻热壅,若有需要亦可用大黄。若热病重深之血分证、动风、动血、耗血等所谓血分,方如用大黄就错误了。我曾治一晚期肿瘤患者,化疗以后极度虚弱,大便溏,日下,脐腹膨胀,气闭不通,叩之音清空。即用大黄30g研细末,醋调敷病人足心涌泉穴,不久即腹胀缓消,全身舒松。又治一老人,因头晕,口干,胸腹胀满,大便日下,而小便不通,苔薄脉濡者,用清宁丸10克,1次吞服,而小便畅下。我认为大黄入血分兼气分之说是对的。
3、用大黄注意宜忌
使用大黄应注意宜忌。从大黄的禁忌症而言,有:如表证未罢,血虚气弱,脾胃虚寒,无实热、积滞、瘀结,以及胎前产后,均应不用或慎用。我早年尝采《温疫论》吴又可专尚大黄方法,治疗湿温化热、血分热毒诸证。如热邪深陷血分,高热,神昏、斑疹、或吐血、便血、衄血、舌色深绛或紫绛,以及重症麻疹、猩红热、斑疹伤寒、流脑等,以及急性化脓性之感染诸症有实热者,均用生大黄配合清热解毒诸药,效果好。年前治一精神分裂症发狂患者,大便数日不下,用生大黄18g,研为末嘱家属分2次用冷开水调服,服后大便解,神情亦安。再用他药调治。又治一妇女,以跌扑后脑落地受伤,用生大黄为主服后便通,症减轻。可见对大黄“不可畏而不用。”某哺乳妇,由于大便不畅而自购生大黄泡滚水服,得畅便,但其乳婴也由此而腹泻2天,可见大黄之泻下成分还能进入乳汁之中,引起婴儿腹泻。故对大黄亦“不可忽而轻用。”
版权声明
本文选自浙江中医学院何任教授医论(年7月)。
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,如存在不当使用情况,请随时与我们联系。
尊重版权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经方医家简介:
何任(~),全国首届国医大师,首批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,首届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,“中国百年百名临床家”之一,被日本学者誉为“中国研究《金匮要略》的 人”。
何任先生临床70余年,经验丰赡,疗效卓著。遇重病大证,常以“经方”取效;遇杂病、疑难症,则“经方”、历代各家方选而用之。治疗肿瘤采用扶正祛邪法,并探索出“不断扶正,适时祛邪,随证治之”治疗原则。妇科宗陈素庵、傅山,以健理法治经、带,以益调奇经法治崩漏,以运利经脉法治癥瘕。对时病则善用江南温病学派法则,以轻清渗解。
何任先生学术造诣深厚,著作等身。自年始,先后出版《金匮要略通俗讲话》等专著20余部,发表学术论文余篇,内容涉及中医理论、临床、传承、教学等。主编的《金匮要略校注》,获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。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