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 大豆黄卷 > 大豆黄卷性味 > 正文 > 正文

戎氏渊源二

  • 来源:本站原创
  • 时间:2019/12/11 14:44:03

(二)戎人部落

西周至春秋时期,戎氏族或古戎国分布极广,名称亦繁。据《世本?王梓材撰本》记载:“黄炎后,犬戎。伯夷父,四岳之先。循蜚后,鬼方。”又云:“黄帝后,北狄、犬戎、骊戎。”有大戎、小戎、骊戎、茅戎、姜戎、杨拒戎、泉皋戎、伊雒戎、陆浑之戎。此外,还有山戎、北戎等。

由于戎人常常迁徙,往往又以新居之地名名之,如陆浑戎又称阴戎、九州之戎、伊雒之戎;兼之此处称戎,彼处称狄,异常庞杂、淆乱。戎名虽多,羌人则是其中的重要成分,姜氏之戎便是他们的代表。还有奔戎、西戎、鬼戎、獂戎、昆戎、义渠戎、大荔戎、乌氏戎、朐衍之戎,《史记》云:“自陇以西,有绵诸、混戎、翟獂之戎;岐、梁山、泾、漆之北,有义渠、大荔、乌氏、朐衍之戎。”又有邽戎、戎氏、巳氏之戎、允姓之戎、卢戎、戎蛮子等,散布于西北各地。大分散、小集居,尤多聚于泾渭以北及陇山东西,汾水上游,燕山南麓一带。故戎族应属于羌人的最强悍的武装部落集团,以羌人为主体,其他如华夏、东夷、北狄、南蛮的成份虽也有一些,但不是主要的部分。

戎,西周穆王时《班簋》铭文有:“王令毛公以邦冢君、徒御、口十戈人伐东国、戎,成。”可见戎在东方,而杨树达《积微居金文说》卷4《毛伯班殷跋》说:“铭文所谓东国戎者,盖谓越也。口十戈字盖从肙声,为寒部字,与越字在月部者为对转也。”山东诸城县西有涓水,《水经注》曰:“涓水出马耳山阴,此注于潍水。”涓水乃戎所在地而得名。《清一统志》载,涓水一名孛齐河。戎以蠋豆的蜎为图腾,后发展以青骊马为图腾,故又称作駽。其女子美好,故又作娟。其用铫叫鋗,以后越并诸城的戎,越王勾践之裔便称梅鋗。诸城出柞蚕丝,戎女子善织丝绢,故叫绢。

犬戎,戎人的一支,即畎戎、猃狁,又称畎夷、犬夷、昆夷、绲夷等,古代部落名,活跃于今陕、甘一带。《山海经·大荒北经》载:“大荒之中,有山名曰融父山,顺水入焉。有人名曰犬戎。”又称:“犬戎与夏人同祖,皆出于黄帝。”《左传·闵公二年》:“虢公败犬戎于渭汭。”杜预注:“犬戎,西戎别在中国者。”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穆王将征犬戎。”《史记·宋微子世家》:“周幽王为犬戎所杀,秦始列为诸侯。”犬戎族为游牧民族,当时的犬并不像现在这样完全脱离狼的状态,那时的白犬如狼一般凶猛,族人的图腾为狼,但家中的犬又是家中的一分子,非常尊敬它,故取名为“犬戎”。

童戎,《山海经?北山经》载:石山北二百里,“曰童戎之山。皋涂之水出焉,而东流注于溇液水”。童戎之山即因楚国之祖老童所居之山而得名,在今河北新乐县西北里。《清一统志》载:“童山,在新乐县西北二十余里,接曲阳县界,一名见龙山,绵亘数里,下有小溪萦带,流入沙河。”按老童为黄帝之裔,颛顼之孙,又叫卷章,长沙东郊杜家坡楚墓出土缯书作“女童”。始居于陕西潼水、临潼、潼关一带。其后一支迁安徽泗县,即汉之僮县,又有南迁于广西而成僮族者。一支则北迁新乐县童山,因过游牧好战生活而叫童戎,春秋战国时,地入于中山国。

奔戎,《穆天子传》载:周穆王西征时,“天子渴于沙中,求饮未至。七萃之士曰高奔戎,刺其左骖之颈,取其清血以饮天子。天子美之,乃赐奔戎佩玉一只,奔戎再拜稽道”。又“柏夭主车,参百为御,奔戎为右”。是奔戎已服属于周,其首领名高(戎人古有倒装语之习惯),且为周穆王驾御马车,随从西征。神农氏曾娶奔水氏之女为妃,奔水乃奔人所居地,奔地约在今晋北一带。《古今姓氏书辨证》上平声廿三魂:奔水氏,神农娶奔水氏女为妃。《姓觿》奔氏:《千家姓》云:琅邪族。《五代史》有奔洪进。《金史》有奔睹。

山戎,又称北戎,今河北省北部、辽宁省西南部、内蒙古东南部三者交叉地方一古老民族。山戎伐燕,并越燕攻齐、攻郑。齐侯、许男伐北戎。《国语?齐语》韦昭注:“山戎,今之鲜卑。”其实鲜卑早在商末已有,因山戎后来北徙入于鲜卑,到战国末年,山戎之名已消失。齐桓公用管仲、隰朋为相,北伐山戎。《管子?戎篇》说:山戎“出冬葱与戎菽,布之天下。”尹知章注此二语谓:“山戎有冬葱、戎菽,今伐之,故其物布天下。戎菽,胡豆。”③《逸周书?王会篇》言四方诸民族、部落之贡物,有“山戎戎菽”。黄怀信等《逸周书汇校集注》:孔晁云:山戎亦东北夷。戎菽,豆药也。(豆药,王应麟本作“巨豆”,卢校从)王应麟云:《匈奴传》:“燕北有山戎,山戎越燕而伐齐。”《史记正义》:“今奚国。”杜预曰:“山戎、北狄、无终,三名一也。”《括地志》:“幽州渔阳县,本山戎无终子国。”《汉书》戎菽注:“胡豆也。”陈逢孙云:《一统志》:“山戎,今为喀喇沁三旗也。”段长基《历代沿革表》曰:“直隶承德府,即雍正元年热河厅旧境,古为山戎,北齐库莫奚地,隋唐并为奚地。”《尔雅》:“戎菽谓之荏菽。”郭注:“即胡豆也。”《大雅?生民》:“艺之荏菽。”《毛传》:“荏菽戎,菽也。”郑笺:“戎菽,大豆也。”大豆即今黄豆,东北三者尤盛产大豆。豌豆,乃汉代由大宛国传入,故又叫大豌豆,即今小豌豆,豆粒白而圆,大粒。胡豆即蚕豆,因豆花如蚕得名。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引《古今艺术图》云:“鞦革迁,北方山戎之戏,以习轻者。”又一说,本作“千秋”,汉宫祝寿之词,后倒讹为“秋千”。

北戎,《汉书?西羌传》注引《纪年》:“晋人败北戎于汾陧。《左传》定公4年,周成王封弟唐叔虞于晋,“居以夏政,疆以戎索。”即在晋山区为北戎所居。

无终之戎,何秋涛云:杜注:“无终,山戎国名。”今顺天府玉田县西有无终城,即无终故国。无终为楚国祖先陆终之裔的一支北迁于戎者。

陆浑之戎,陆浑山,乃陆终昆(浑)吾所在地,在今洛阳伊水南山,即今伊川县,汉置陆浑县。《左传》僖公廿二年:“初,平王之东迁也,率有适伊川,见被发而祭于野者,曰:…不及百年,此其戎乎?其礼先亡矣!“秋,秦、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。”杜预注:“允姓之戎居陆浑,在秦、晋西北,二国诱而徙之伊川,遂从戎号。至今为陆浑县也。”陆浑之戎为陆终之后,乃黄帝之裔。《左传》昭公十七年,“晋荀吴帅师灭陆浑。陆浑子奔楚,其众奔甘鹿。”甘鹿在河南宜阳县东南50里。周乘机大获陆浑之戎的俘虏和财物。陆浑之戎灭亡,其众融入华夏族。

杨拒、泉皋、伊洛之戎,《左传》僖公十一年:“杨拒、泉皋、伊洛之戎同伐京师,入王城,焚东门,王子带召之也。秦、晋伐戎以救周。秋,晋侯平戎于王。”杜预注:“扬拒、泉皋皆戎邑,及诸杂戎居伊水、雒水之间者。”杨伯峻注:扬、拒、泉、皋四戎邑。扬即昭公二十二年“刘子奔扬”之扬,去今河南省偃师县不远。杜注:“今伊阙北有泉亭”,则泉当在今洛阳市西南。然《郑语》云:“当成周者,北有潞、洛、泉、徐、蒲。”似泉在洛阳市北。《夤篡》本《续汉书?郡国志》谓洛阳西南有前亭。前亭即泉亭。今姑从之。伊、雒之戎,戎居于伊水、雒水之间者,文8年传“遂会伊、雒之戎”,成六年“晋、卫、郑与伊、雒之戎侵宋”是也;亦曰雒戎,文八年经“公子遂及雒戎盟于暴”是也。诸戎皆在洛阳市西南。《年表》云:“秦穆公十一年,救王伐戎,戎去。”皋即嵩县东北鸣皋山下,《清一统志》载:“山,在嵩县东北方山之东。”《元和志》:“鸣皋山在陆浑县东北十五里。”扬在今永宁县西。阳虚山,在永宁县西50里,一名阳峪。《明统志》黄帝时苍颉随帝南巡登阳虚之山即此。拒即宜阳县西渠谷水。泉人有一支向西南迁入四川彭县湔江,常璩《华阳国志?蜀志》载:“孝文帝末年,以庐江文翁为蜀守。翁穿湔江口,溉灌郫繁田千七百顷。”湔江即从彭县海窝子兵口流出之水,原系直入沱江。湔江即因泉人迁此而得名,后被蜀国所并。但湔戎又演变为湔氐,汉置湔氐道,《读史方舆纪要》说:“湔氐废县,在(茂)州西北,汉为湔氐道,属蜀郡。”《清一统志》:“古湔氐”道,在(松潘)厅西北。”即今松潘县北元坝子乡。汉惠帝三年,“蜀湔氐反”,被击平。汉有湔水、湔山,在今岷江、岷山支脉。

九州之戎,杨宽《中国上古史导论》以陆浑之戎又称九州之戎,又说九州戎即鬼方,《礼记》作鬼侯,《史记?殷本纪》作九侯。鬼方为西方羌戎之族。九州所在地,《左传》昭公四年:司马侯曰:“四岳、三涂、阳城、太室、荆山、中南、九州之险也。”四岳即太岳、太山,在新郑县西,三涂山在嵩县西南,阳城在登封县东南25里告诚镇,太室山在登封县西,荆山在渑池县西,中南即终南山,在灵宝县西南,则九州之山也应在洛阳一带,巩义市西地。《清一统志》载:“九山,在巩县西南。”《水经注》曰:“白相涧水迳九山东,其山孤峰秀出,憔蛲分立。山阴有九山庙,庙前有碑云:九显灵君者,太华之元子,阳九列名,号曰九山府君也。”《隋书?地理志》载:“巩县有九山。”《寰宇记》曰:“在县西南五十五里。”其中一支向西北迁徙成为鬼方之戎。

允姓之戎,出于少昊,《路史?国名记甲》黄帝之宗:“允,高阳时有允格,或云:少昊后出黄帝。”甲骨文有允字甚多。这些允人就是玁狁的同族(同《观堂集林?鬼方昆夷玁狁考》),也就是狁从犬。据《左氏传》注疏说,允人为鲧的同族,和夏代姒姓一家。据《路史?后纪七》载:黄帝生子清,清生子少昊氏,亦即金天氏。金天氏生倍伐、般。般生昧,昧生允格、台骀,允格生阴戎,是允格之后以允为氏。允格封都,有子都姓,虞帝投之幽州,是为阴戎之祖,(《姓纂》云:允格后,金天氏之裔。)巳氏、格氏、戎氏、戎州氏,皆允类也。按少昊氏都穷桑,在今山东曲阜,而允格的发源地为兖,即今兖州市,周初为鲁公伯禽支子所封于兖。由于允格之裔为允姓,允姓之戎是东夷中强大的部落联盟,故被舜、禹时定为九州之一的兖州。后西迁河南沇水,《书?禹贡》:“导沇水,东流为济,入于河。”《清会典图说》:“河南怀庆府猪龙河,即沇水。上流为济水,出济源县西北天坛大乙池,伏流复出,东流经河内县为猪龙河,入于黄河。”是今日以沇为济,而以济为沇矣。沇水有两源皆出于山西,东源出阳域县西南千峰岭,西源出垣曲县东北历山,合南流入于黄河。其入口处为孟县东20里沇河镇。周代又西迁于青海允川、大允谷,而沿甘肃兰州、永登一带的允吾、允街,以达瓜州及婼羌。《后汉书?西羌列传》说:“允姓戎迁于渭汭,东及轘辕。”则系被秦从允川强迁而来的。允格之后有允姓、格氏。格氏,《元和姓纂》入声二十陌:格氏,出自允格之后,汉侍御史格班;裔孙明,仕后魏,官至青州刺史。(《丙寅稿?豦仁志跋》云:“据志,则七叶祖班,晋时为侍御史,非汉也。”)陈留有明曾孙处仁。处仁生希元、辅元。希元,洛州司法。辅元,官尚书、平章事、梁县男;生遵,殿中御史。遵弟逵,见《新唐书?宰相世系表》。《古今姓氏书辨证》格氏:“出自金天氏,裔子曰昧,生允格、台骀。允格之后,以字为氏。……”《姓觿》格氏:《路史》云:少昊孙允格之后。《千家姓》云:北海族。《东观汉记》有侍御东平相格班。则格班为东汉时人,非晋人明矣。允氏,《元和姓纂》上声十七淮:允氏,允格之一。《古今姓氏书辨证》允氏:谨按《春秋》周王使詹威伯辞于晋曰:“先王居梼杌于四裔,故允姓之戎居于瓜州。”杜预曰:“允姓,阴戎、陆浑之祖,与三苗居于三危者。”然则允姓宜出于之苗。《姓觿》允氏:《姓源》云:高阳氏时有允格,后因氏。《路史》云:黄帝庶子伯隆之后。《千家姓》云:河西族。《姓氏寻源》引王符云:尹庆始亦作允姓。姞姓后。允戎氏,《姓觿》允戎氏:《姓考》云:允格之裔,西羌部族。

瓜州之戎,同允姓之戎、陆浑之戎。

阴戎,《左传》昭公九年:“周世人与晋阎嘉争阎田,晋梁丙、张赵率阴戎伐颍。主使詹桓伯辞于晋曰:………先王居梼杌于四裔以御魑魅,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。伯父惠公归自秦而诱以来,使逼我诸姬,入我郊甸,则戎焉取之?……又僖公二十二年:“初,平王之东迁也,率有适伊川,见被发而祭于野者,曰:…不及百年,此其戎乎?其礼先亡矣!秋,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。”杜预注:“阴地,河南山北,自上雒以东至陆浑。”(哀公四年)《春秋地名考略》卷13称:“盖秦晋间之隙地也。陆浑戎所以兼号阴戎者为此。”是则自今陕西商县至河南嵩县一带地,伊雒二水之流域,皆称为阴地。所谓“山”者,今之秦岭山脉也。水南曰阴,山北亦曰阴,陆浑之戎居于河南山北两阴之地,故时人易其名曰阴戎也。陆浑之戎为旧称,而阴戎为新称,名称之变由其居地之异。阴戎中有一部分归附楚国,因公元前年时,被晋所灭,由“楚工尹亦迁阴戎于下阴。”据《读史方舆纪要》卷79载:“襄阳府光化县西汉水北岸,古阴县城北,春秋曰下阴,盖阴地之戎迁此。”阴戎到战国时已融入华夏族了。

姜戎,又称姜氏之戎,《国语?周语》载:“宣王三十九年战于千亩,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。”说明至迟在西周后期,今山西介休一带,已有姜氏之戎的活动。乃与炎帝之后的申、吕同族成为邻居,皆为姜姓。由于姜戎过游牧生活而称为戎族。《左传》襄公十四年:晋将执戎事驹支,范宣子亲数诸朝曰:“来,姜戎氏!……”姜戎后被晋所并。

小戎,《左传》庄公二十八年:晋献公“娶二女于戎:大戎狐姬生重耳,小戎子生夷吾”。杜预注:“小戎,允姓之戎;子,女也。”小戎后为晋所并。

大戎,姬姓,与晋同祖,系唐叔虞之后,封于贾国,贾又分为狐氏,狐氏北流入戎族中,而成为大戎狐氏。狐偃助晋文公称霸。大戎也为晋所并。

申戎,与中国同族,出于炎帝之裔,过着游牧生活,分布于山西汾水上游,后为晋所并。

戎蛮子,春秋时曼姓国,居于河南卢氏、栾川一带,后被楚所并。

卢戎,春秋时分布于湖北南漳一带,后被楚所并。卢戎的一支后来西迁于川西、滇北,形成卢鹿蛮,又叫罗罗夷,即今彝族的一支祖先。

义渠戎,在商代前是西方羌戎民族的一个分支,原居宁夏固原草原和六盘山、陇山两侧。商代,他们同居住在陇东的狄族后裔鬼方相互为邻又相互攻击。后来又同住豳地由先周姬姓部落建立的豳国经常发生冲突,不断蚕食其领土。

邽戎,又称街戎,发源于甘肃上邽(天水市),乃炎帝之少女娃氏之后。到帝舜时,其后裔有一支西迁,成为邽戎的首领,邽戎由姜姓首领转为妫姓首领。春秋时,被秦国所灭。邽戎还有一支,曾东迁于黄河中下游,约于周代时又南迁于湘南、粤北和桂北一带,形成了桂人部落, 融入于骆越和扬越。

朐衍之戎,西戎之一。主要活动在现六盘山以北的陕西定边、宁夏盐池一带,期间与义渠戎彼此杂处;在六盘山境内也有朐衍戎的活动,虽然人数和规模不是很大,但它也是六盘山境内少数民族迁徙流变过程的民族之一。

绵诸之戎,属天水郡。治所在今甘肃天水市东四十五里社棠镇。东汉废。北魏改置绵诸县。

大荔之戎,西戎之一。分布于岐梁山泾漆之北(今陕西永寿、彬县)。

昆戎,又作混夷、绲戎、混戎,与楚同祖,为颛顼之后祝融八姓之一,多泛指我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。

乌氏之戎,《史记?匈奴列传》云:“秦穆公得由余,西戎八国服于秦。故自陇以西,有绵诸、绲戎、翟、獂之戎;岐、梁山、泾、漆之北,有义渠、大荔、乌氏、朐衍之戎。……各分散居溪谷,自有君长,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,然莫能相一。”乌氏戎分布于今甘肃平凉,后发展为乌孙国。

翟戎,春秋后演变为翟族,又作狄族。

冀戎,乃帝尧子丹朱的一支后裔,建立冀国,一部分游牧者,称冀戎。《史记?秦本纪》记载:秦武公十年,“伐都、冀戎,初县之”。冀戎分布于今甘肃甘谷县南,秦武公灭冀戎后,建冀邑、冀县,汉仍为冀县。

茅戎,春秋时分布于山西平陆县西南茅津,《左传》成公元年,周定王 师被茅戎打败。茅戎后被晋所并。

獂戎,出于炎帝之后姜嫄的一支,姜姓。在河南济源县西北,后地被周武王所并,以封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为原国。后晋并原国,姬姓原人东迁山东莱芜市东北70里原山。《左传》隐公十一年:王以苏忿生田与郑,其中有原邑,原济源之原。《水经注》:济水东源出原城东北,昔晋文公伐原以信而原降,即此城也。而獂戎有一支北迁于山西孟县北8里原仇山,融入于赤狄仇犹部落里。隋置原仇县。《元和郡县》载:“原仇县取此山为名,上有仇犹庙,俗名高神庙。”《括地志》:“孟县外城,俗名原仇,亦名仇犹。”原国姬姓又迁居河南原武、原阳,南有原国,《左传》僖公三十三年:郑之有原圃,在今原武县南。獂戎西迁甘肃固原县,北魏置原州。后又遭乌氏所迫,又南迁陇西县,春秋时被秦所灭。《后汉书?西羌传》云:“秦献公之初立,欲复穆公之迹,兵临渭首,灭狄獂戎。”汉置獂道县。故城在陇西县东北。《汉书?地理志》应劭注:“獂,戎道也。”

襄戎,《路史?国名纪己》戎:襄戎在秦。(《九域记》秦州有平襄城,古襄戎,邑汉阳)今甘肃清水县西南。襄戎,乃襄人一支西迁而演变为戎人者。

草中之戎,《国语?晋语四》云:周襄王避叔带之乱,使来告难,子犯劝晋文纳王以求诸侯,公说,乃行赂于草中之戎与丽土之狄以启东道。顾颉刚谓草中之戎则在晋都之东析城、王屋一带可知。

骊戎,又作丽土之狄,郦国为东夷皋陶之后偃姓。郦于商末有一支西迁于陕西渭南之骊山,与姜姓之戎融合而为骊山之戎。《史记?周本纪》载:商纣囚周姬昌于黄里,周臣闳夭求“骊戎之马”以赎姬昌。骊又作丽、郦、丽土之狄,盖即骊戎。《史记?始皇本纪》二十七年:“自极庙道通郦山”;三十五年“乃分作阿房宫,或作丽山。”《左传》庄公二十八年:“晋伐骊戎,骊戎男女以骊姬。”杜预注:“骊戎在京兆新丰,其君姬姓,其爵男也。”《国语?晋语》:“献公卜伐骊戎”,韦昭解:“骊戎,西戎之别,在骊山者也;其君男爵,姬姓。秦曰骊邑,汉高帝徙丰民于骊邑,更曰新丰,在京北。”韦昭盖引自《汉书?地理志》自注:“京兆尹新丰:骊山在南,故骊戎国。秦曰骊邑。”顾颉刚谓骊戎居于析城、王屋之间,离晋不远,故晋献得而伐之,晋文得而赂之。则偃姓之郦国在周初已被周同姓姬姓骊国男爵所取代,又于春秋时被晋献人所灭。晋献公取骊戎之女骊姬为夫人。《左传》宣公二年:“初,丽姬之乱,诅无畜群公子。”《庄子?齐物论》载:“丽之姬,艾封人之子也,晋国之始得之也,涕泣沾襟;及其至于王所,与王同筐床,食刍豢,而后悔其泣也。”称其父为“艾封人”,是骊戎只是晋之附庸,为晋守封疆者,故《左传》谓之“骊戎男”,男固附属于侯国者也。《韩非子?备内篇》有“优施傅丽姬”。郦戎之后为郦姓。

燕京之戎,《竹书纪年》载:商王“太丁二年,周人伐燕京之戎,周师大败”。燕京即山西管涔山,《淮南子?坠形》云:“汾出燕京。”高诱注:“燕京山,山名也,在太原汾阳。”《水经?汾水注》:“汾水出太原汾阳县北管涔山。……”《十三州志》:“出武州之燕京山,亦管涔之异名也。”燕京之戎当为东夷族京人,是商之裔。

余无之戎,《竹书纪年》载:“太丁四年,周人伐余无之戎,克之。周王季命为殷牧师。”徐文清《竹书统笺》以余无之戎即余吾及无皋二戎之合称,云:《左传》闵二年;晋申生伐东山皋落氏。《上党记》云:东山在壶关县城东南,今名无皋。成元年;刘康公败绩于徐吾氏。《上党记》载:纯留县有余吾城,在县西北四十里。”徐吾或为徐夷的一支。

翳徒之戎,《竹书纪年》:商王太丁十一年,周人伐翳徒之戎。见于《汉书?西羌传》注。而《通鑑外纪》卷二作“周伐翳徒戎。”《帝王世纪》载:“太丁之世,王季伐诸戎。”翳徒戎为伯翳之后,在古徒骇河上游沙河,在今太行山西侧山西昔阳县一带。翳徒戎后北迁昌黎为徒河,又迁辽西翳无闾山。

始呼之戎,《竹书纪年》载:商王太丁七年:周人伐始呼之戎,克之。后《后汉书?西羌传》注及《通鑑外纪》卷2所引。山西平遥县西北有北魏始昌郡,或即始呼之戎分布之地。

姒戎,《太平御览》卷82引《尚书纬?帝命验》云:“修纪……生姒戎文命禹。”注:“姒,禹氏,一名文命。”《潜夫论?五德志》:“修纪……生白帝文命戎禹。”因夏禹生于西羌,故叫戎禹,其族姒姓也,必然可称为姒戎。

丰戎,《史记?秦本纪》云:“襄公元年,以女弟缪赢为丰王妻。”按丰王自为戎王,号曰“丰”者当以居丰京之故。是年为周幽王五年,周都镐而戎都丰,相去仅25里,观下文平王封襄公,谓之曰:“戎无道,侵夺我岐、丰之地。秦能攻逐戎,即有其他!”盖丰王西境至岐,适与秦之东境相接也。其后文公十六年(周平王二十一年,公元前年),败戎,遂收周余民有之,地至岐,此自为给丰王一大打击。后来秦国终灭亡丰戎。丰为东夷族。

彭戏戎,《史记?秦本纪》载:“武公元年,伐彭戏氏,至于华山下”,正义:“戎号也,盖同州,彭衙故城是也。”彭衙故城在今陕西白水县东北,其地居洛水西岸。戏人乃炎神之裔。

西戎,《竹书纪年》载:商王祖甲十二年,“征西戎,冬,王返自西戎。周懿王七年,西戎侵镐。”《诗?出车》云:“赫赫南仲,薄伐西戎。”但周幽王去却被西戎与申、缯、犬戎联军所灭。《左传》文公三年:“秦穆公逐霸西戎,用孟明也”。《史记?秦本纪》纪戎王使由余于秦,穆公用内史疗谋,使其君臣有间,由余遂降秦,穆公问以伐戎之形,“三十七年,秦用余谋伐戎王。益国十二,开地千里,遂霸西戎。”而《匈奴列传》云:“秦穆公得由余,西戎八国合于秦。”乃引自《韩非子?十过》。

有娀氏,乃戎族之最早部落,《诗?商颂?长发》:“有娀方将,帝立子生商。”娀即戎,简狄者,受玄鸟之胎而生商者也,以其出于有娀,故亦谓之“娀简”(见《尚书?中候》、《潜夫伦?五德志》及《礼记?月令》郑注)。娀简一名,正与戎禹绝相似。有娀氏之女简狄,是戎与狄有亲缘关系,戎人有一些北迁者演变融入狄族;西迁者融入氐族、羌族;而东夷族有的迁入戎族,加入戎族部落联盟而演变为戎族;而戎族有南迁与南蛮融合而成为蛮族,形成了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的错综关系,但戎族却大多融入于华夏族。

条戎,《竹书纪年》载:周宣王后五年,“王伐条戎、奔戎,王师败绩。”条戎乃东夷族人的一支,在今山西中条山。

六济之戎,《竹书纪年》载:“后十年,周幽王命伯土伐六济之戎,军败,伯士死焉。”《路史?国名纪已》载:戎:戎州,已氏邑,今宋之楚丘(《九州记》云:已氏,戎君之姓,混吾之后。汉已氏县,哀十七),(今山东曹县东南三十里)。预云:济阳东南有戎城,此会潜伐凡伯者(隐二)。《左传》隐公二年,戎请盟,秋,盟于唐,复修戎好也。《春秋》隐公七年:“戎朝于周,……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。”《淮南子?泰族训》云:“周之衰也,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。”后戎地为宋所并。《国语?楚语》载:“若民烦可教训,蛮、夷、戎、狄其不宾已久矣。”戎为自称,至今四川阿坝州南部和甘孜州东部某些农区的藏族人,自称“嘉戎”或“嘉戎哇”。嘉戎因居于四川嘉定府的戎人而得名。北周在四川眉山县置嘉州。又大成元年置嘉州于乐山市。南宋庆元二年升嘉定府。汉置戎邑道于今甘肃泰安县东,皆因西戎所居而得名。

诸戎族到汉代以后,名称已渐消失,而分别演变成为戎、氐、羌、狄、貊等族,更多地融入于华夏族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中科荣获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
中科医院专家


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 http://www.dadouhuangjuana.com/ddhjxw/4034.html
热点文章
推荐文章

Copyright © 2012-2020 大豆黄卷版权所有



现在时间:

冀ICP备20001468号-17